-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 超聲治療頭一套”采購結果公告
- |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 除顫儀(第二次)”采購結果公告
- |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轉運呼吸機 ”采購結果公告
- |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三網(wǎng)融合(電視收視、互聯(lián)網(wǎng)、wifi)服務 ”采購結果公告
- |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中央空調內機、管路等零星維修服務 ”采購結果公告
- |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醫(yī)療意外保險服務平臺 ”采購結果公告
- |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2號樓6樓日間手術室安裝潔凈板 ”采購結果公告
- |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 奧林巴斯電子結腸內窺鏡維修”采購結果公告
- |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2號樓手機智能充電設備投放服務 ”采購結果公告
- | 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“電動吸引器等醫(yī)療設備一批”詢價公告(第二次)
她們來自四〇四醫(yī)院ICU 生死之門的守護者
一名重癥病人從手術室里推出來之后,最難熬的一段與死神的抗爭,是在醫(yī)院ICU里度過的。伴隨著身體知覺逐漸恢復,伴隨著喜悅的,還有更多對生命的惶恐和不安。當患者無助地躺在病床上,此時唯一能給他帶來安慰和希望的,是一張張白衣天使的面孔。
護士節(jié)前夕,記者來到綿陽四〇四醫(yī)院ICU,走近這群生死之門的守護者。
這里平均每年收治危重病人2500余例,60多位護理人員以專業(yè)的技能、仁愛的精神陪護患者熬過最艱難的日子,迎接生的希望。
認真細致的服務
護士衣兜里的六支筆各有用途
最大的擔當 莫過于性命相托
要說責任重大,莫過于性命相托;要說工作繁累,莫過于夜不能寐;要論工作最臟,莫過于每天與屎尿痰打交道。而集這些特點于一身的,正是ICU的護士們。
四〇四醫(yī)院ICU病房一天的工作,始于交班,終于交班。這里配置床位25張,65人的護理團隊,實行三班制。
上午8點,交班開始。在ICU病房,患者病情都比較危重,病情變化快,很多特殊的檢測指標需要及時監(jiān)測和記錄:呼吸機的參數(shù)、血流動力學的參數(shù)、24小時出入液量、生命體征的變化……由于記錄的項目多、頻次多,護士很多時候不得不進行手寫。交班結束,又需要逐一錄入電子病歷。準時下班,對她們來講是一種奢侈。
不同于普通病房,ICU病房的病人基本上沒有生活自理能力,沒有家人陪護。換尿袋,擦洗身體、甚至清理排泄物……都只能靠護士們幫助。
很多患者長期臥床,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給他們翻身,這是一項很重要的護理工作!叭绻頃r發(fā)現(xiàn)臀部下面有大便,這些平日里愛干凈的姑娘們眉頭都不會皺一下,挽起袖子就開始清理”,副護士長趙蘭花說。
副護士長趙蘭花與同事們
最深的關切 我能讀懂你的眼神
ICU的護士,是醫(yī)院里風險最高、最辛苦的崗位之一。
ICU多為危重癥病人,護士面對的90%以上患者是昏迷不醒的。正因如此,護士不僅是會打針、輸液、擦身、翻身,而且都要擁有高超的專業(yè)技術、敏銳的洞察能力和高尚的仁愛精神。
副護士長趙蘭花今年37歲,從20歲開始從事臨床護理工作,在普外科呆了3年后,就一直在ICU工作,如今已是14個年頭。在她護理過的眾多患者中,她清晰記得一位與她相處了8個月時光的婆婆。
2016年6月,一位80歲的患者住進了ICU,如同漸凍人一般,神志清醒,但無法說話,靠著呼吸機維持生命。“我們給她講故事、給她唱歌、陪她過生日……”趙蘭花回憶,8個月的陪伴中,她們已能讀懂婆婆每一個眼神想要表達什么,這種交流,一般的情感付出是難以達到的。2017年2月,婆婆在這里安詳?shù)刈叩搅松谋M頭,臨終時,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滿足和欣慰。
“我們收治的患者中,年齡最小的4歲,最大的有101歲!壁w蘭花說,收治的小朋友中,腦疝是最危險的一種。
2016年4月,一個4歲的孩子摔傷頭部,昏迷不醒,住進了ICU。當家長得知是腦疝、希望不大時,ICU將孩子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,“我去年在醫(yī)院康復科見到孩子時,他都能背詩了。醫(yī)生說,孩子恢復得很好”,對于護理人員來說,這無疑是最大的欣慰。
何其枝仔細護理病患
最無悔的付出 用青春智慧熱情愛心守護患者
“最高峰的時候,一天要收30來個病人!壁w蘭花說,忙起來,每個護士要照看2-3個病人,因為輪轉,很多護士有一半的時候在上夜班。
護理組長何其枝今年32歲,在臨床上工作了13年,除了在心內科工作6年外,其余時間一直在ICU工作。
個頭嬌小的何其枝體重僅有88斤,每天的護理工作繁雜,僅為患者翻身一項就需要每兩小時進行一次。何其枝常常要兼顧三個病人,一天下來,要給病人翻36次身,其中最重的患者超過200斤。常年忙碌,顧不上吃飯,從2013年起,何其枝就查出了胃病,發(fā)作時疼得一身冷汗,但她仍然堅持守護在危重患者身邊。
今年1月,護士馮亞娟上夜班時覺得不舒服,吃了點感冒藥就繼續(xù)工作了,到了下半夜,感覺身體忽冷忽熱,一量體溫,已到了39度,但她還是依舊把夜班上完了。直到早上交班,她才給護士長說起此事,“比起患者所承受的痛苦,我這不算什么”,馮亞娟淡然地說。
像這樣的狀況,在ICU已算是一種常態(tài)。病人對生的渴望和家屬的期盼是他們工作的原動力,每當看到危重病人逐漸康復,家屬露出笑容,她們就感覺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。
采訪時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ICU的護士只要談起患者,點點滴滴都記得很清楚,但對于自己卻很少提及,更沒有豪言壯語。憑借高超的護理技能和仁愛之心,她們用青春、智慧、熱情、愛心為患者解除病痛、帶去希望,為患者擔當生死之門的守護者。
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她們會付出百分百的努力,為每一個病人去爭取更多生的希望。她們,做到了。
護士們在工作中不能有一絲馬虎不能有一絲馬虎